一、課程目標
教育部推動行動導向通識教育計畫的目的,希冀推動以能力導向為基礎的教學,實踐以問題解決導向為基礎的學習,發展出能夠培養學生知識反思能力、知識整合能力、知識創新能力的通識教育。
本校通識教育係配合教育部以能力-職能為導向,使學生在進入職場前之學校教育,達到職業生涯準備,以及建立信心的目的。建立信心的方式包括了愛與行動,實踐以問題解決導向為基礎的學習,將更加符合企業界職能之需求。
本課程(防災與生活)就是以建立愛與信心為基礎,愛的能力指標就是引導學生培養關心生命、關心自然及關心環境的素養,強調以「問題」為學習起點,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應用知識,養成自主管理與知識分享的態度,並培養做中學、學中做行動導向及問題導向學習模式-PBL課程之規劃與執行。
台灣地理條件特殊,山高坡陡、河川流短水急、地質狀況不佳,並位於東亞地震、颱風頻繁帶,加上近年來風災、水災、旱災、土石流等天然災害,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加上人為過度濫墾濫伐,及現代科技造成環境破壞、文明病及火災意外事故等,使人類無法享受高科技帶來的幸福,反而比過去更多的恐懼與痛苦。由於國內對於災前的預防準備明顯不足,往往災害來臨時束手無策,災後搶救多亡羊補牢,因此建立災害預防的觀念,在學習者將新獲得的資訊與其過去的知識經驗作緊密的結合時,學習才會發生。期望學生能從中學習人類所應扮演的角色與責任,進而關懷自己的家園。
而行動的能力指標係幫助學生建立具體目標、具體方法及具體時程。本課程結合環境科學與問題分析解決,學習災害防治的基本理論與知識,透過知識建構的專業課程、相關災害影片播放、及分組議題討論等多元教學,並結合行動導向,如自製雨量筒、降雨量觀測、校園生態探索、模範環保社區-新竹縣芎林鄉華龍之環境探索行動,配合問題探索與價值澄清,研擬環境探索手冊,繪製社區防災主題圖,依據體驗主題及內容,記錄及評量學生體驗的過程、心得及成果,並以文字、地圖、相片或影像等,編製體驗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