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梁啟超 |
梁啟超(1873-1929)的生平與行止、畢生憂念與終極關懷、思想的演進與轉變 一、梁啟超的生平與行止 (一)生平: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二十六日年生於廣東新會縣能子鄉茶坑村。其父祖皆肆志於學,致力於科舉仕途。梁氏出身於藉科舉為進陞途徑,達到「學而優則仕」的目的,躋身於官紳 之列的傳統耕讀之家。 (二)行止 (1)1890(光緒十六年),拜師康有為門下。 (2)1895(光緒二十一年),甲午戰敗,馬關條約割讓台澎,康有為、梁啟超等十八省舉人刻在北京參加會試,感於時局危急,遂發動「公車上書」,聯合連署請願,提出「拒和」、「遷都」、「變法」的要求。 (3)1895(光緒二十一年),協助康有為創辦《中外公報》和強學會於北京,為創造輿論、組織團體之始。 (4)1896(光緒二十二年),離京赴滬,與黃遵憲、汪康年籌辦《時務報》。 (5)1897(光緒二十三年),應陳寶箴之聘出任湖南時務學學堂總教習。 (6)1898(光緒二十四年),從事維新變法,投入百日維新行列。維新變法失敗,逃亡日本,開展並豐富思想與心智上的啟牖與衝擊,為變革的理論基礎找到新的支持依據。十月,於,橫濱創《清議報》。 (7)1899(光緒二十五年),創辦《新民叢報》。從1899年至1904年,梁氏在《清議報》與《新民叢報》上,發表了一百多篇的文章和專著,不遺餘力的宣介西方學說,在當時的知識份子階層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輿論界的「驕子」。 (8)1902(光緒二十八年),創作《新民說》,期能塑造一自由的、民族的、行動的「新民」。 (9)1903(光緒二十九年)10月,梁啟超自美洲遊歷歸來,捨棄民主共和的主張,積極鼓吹君主立憲政治。 (10)1907(光緒三十三年),組政聞社,作為成立立憲政黨的準備。 (11)1912(民國元年)10月,梁啟超自日本返抵天津。 (12)1913(民國二年),梁氏加入共和黨。5月,共和、統一、民主合併為進步黨,梁啟超是實際領導人。8月,熊希齡組閣,任梁啟超為司法部長。 (13)1915(民國四年)12月16日,梁啟超自天津乘輪南下,輾轉抵達雲南,從事反對袁世凱帝制活動。 (14)1917(民國六年)7月17日,段祺瑞組閣,梁啟超為財政總長(研究系內閣)。11月14日,參議院投票選舉議長, (15)1916(民國四年)12月16日,研究系敗北,梁啟超個人的政治生命至此結束。 (16)1918(民國七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戰告終,巴黎和會即將召開,梁啟超以「歐洲考察團」中國代表的會外顧問身份,在政府資助下赴歐洲考察。梁氏目睹歐洲戰後的殘破與蕭條,深感歐洲物質文明的破產。歐洲歸來後,梁氏放棄了上層的政治活動,全力從事於培植國民基礎的教育事業。 (17)1918(民國七年)至1928(民國十七年),梁啟超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發皇,留下令人珍視的學術成果。
二、畢生憂念與終極關懷 「吾心愛國如焚,需飲冰止之」: 梁啟超一生之作為,皆以現存政治實體之安危為念,促使現存中國的安定與發展,是他的真正憂念與畢生之愛。
三、思想的演進與轉變 (一)傳統中尋求變革理念(1890-1898) (1)早年私塾教育─帖括訓詁詞章 (2)萬木草堂時代─三世之義的啟示 (3)時務時代─「醉心民權」「種族革命」 (二)西方思想的涵泳與影響(1899-1917) (1)明治維新思潮之衝擊 (2)流亡日本前期─盛倡革命破壞 (3)流亡日本後期─禮贊緩進改良 (三)歐遊後的思想轉折(1918-1929) (1)民國政治生涯的失意 (2)歐洲文明破產與科學非萬能說─揭開科學與玄學論戰的序幕 (3)從反對馬克斯主義到發展中國實業 (四)傳統文化的重新體認 (1) 從反孔疑古與再創世界新文明說起 (2) 國故的整理 (3)儒家倫理文化的再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