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意識

二、課程目標

三、教學進度

四、創意及特殊規劃

五、指定閱讀教材與延伸閱讀資料

六、參考書籍與論文

七、教學助理規劃

八、分組討論

九、作業設計

十、成績考核

十一、永續經營的策略

 

 

創意及特殊規劃

(一)性別思考的歷史教學,達成歷史理解與性別平等意識培養的目的。

  一般俗成對性別的認知與理解,通常會聯想到強調男女生物本源性差別的生物性別(sex),惟本課程所指稱並引用的性別,是指由社會文化建構所產生的社會性別(gender),更進一步來說,其範疇為「性的社會建構」(Gender i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ex),其意涵包括生理的性所衍生的差異,以及社會制度與文化所建構出來的性別觀念。

  本課程嘗試運用性別角度(gender perspective)切入婦女議題,期待由此取徑,帶領學生反思因為男權女權不同,而造成的社會文化建構出來的矛盾與不合理的盲點,不惟開啟學生對堙沒於父權地表之下的女性歷史有較為清晰明白的認識,亦可增進其對於歷史有更廣袤、真實的詮釋與理解。另一方面,本課程雖為一歷史課程,但因運用性別思考切入問題導引教學,相信學生將可從中得嘗性別思考的訓練,進而培養其瞭解並尊重性別差異的能力與胸襟,達成培養性別意識的目的。

  惟筆者於此要補充說明的是,本課程自八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起,在本校總共開設過三個學期,依序為八十八(下);九十四(上);九十八(上)(此三學期,均未曾申請過課程計畫)。在帶領學生引用性別觀點思辨女性歷史建構的過程中,筆者一方面視中國婦女史研究成果的增新與發表,於內容議題與資料論據的規劃與引用上,斟酌修正;另一方面嘗試從多層次、多向度來檢視問題,以辨明歷史解釋的各種假設與可能,期使還原並建立相對客觀而真實的歷史。

  本此,本課程會特別儆醒:從性別角度出發,固然可以有效拆解傳統文化對婦女性別壓迫的宰制根源,但是是否可以用父權壓迫(oppressive patriarchy)的概念來化約一切,是很值得思考的,因為在歷史的共相之下,還存在著個別差異的殊相。是以,不惟要注意文本史料的解讀,也須考證文本話語的言說者是誰,並探究話語流轉衍化的形構過程,及其所表徵隱含的意識型態。

 

(二)善用分組討論,活化教學知識,啟發並建構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性與能動性。

  本課程強調思考、討論與實作參與,所以在教學與活動的營造上,本課程避免採用單向式教學法,而採取史料文獻考察分析、性別思考訓練、議題提問、專題演講、小組討論、影片賞析、生活反思、心得報告與服務學習等多元方式進行教學,一則導引學生驗證史料文獻,檢視問題,二則鼓勵學生提出識見,表達看法,三則透過服學實作,培養其參與的公民精神;不僅可以培養其追求實證的精神,也可以激發其主動展現自我的勇氣。換言之,本課程的教學設計,就是改變學習模式,使學生從填鴨式的被動學習,引導成為具主體性意義的自我主動學習,並漸進產生澄清觀念、解決問題的動能。

  在前述提及的多項教學方法中,筆者將善用分組討論方法活化教學知識。99學年度第1學期,與100學年度第1學期,筆者在執行「經典研讀:梁啟超《新民說》」課程計畫中,均採用過分組討論進行教學,深受學生喜愛與肯定,咸認透過分組討論方式,一方面能深入思考課程議題,一方面亦能與小組成員交換意見,達到釐清問題、探究答案的功效。同時,學生透過上台報告討論結果的機會,也得以培養臨場的表達能力與勇氣。

  本次教學計畫執行,筆者在以往採行分組討論的經驗之上,將更細緻、具體運用分組討論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活化教學認知。如以課程設定55人為計,5人一組,共可分為11組。一學期總計進行十次分組討論,所以每一位學生都必須各擔負2次討論記錄與口頭報告,藉此將可訓練每位學生文字書寫與組織記述的能力,與清晰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公眾演說的膽識。

 

(三)藉由服務學習活動,一方面傳遞分享學習認知,一方面體認實踐公民參與精神,達成與「鄰舍」合力建構現代公民核心能力的目的。

  本計畫之執行,期待在帶領學生增進歷史理解與培養性別平意識的同時,也引領學生走出校園,啟動課程所學,向「鄰舍」─新竹縣的國中的學生,以宣導學習認知與省察生活中的性別經驗的方式,傳遞性別理念與意涵,破除性別迷思與盲點,合力建構性別尊重與性別平權的公民意識。

  本課程的第十五週與第十六週,規劃為服務學習活動週,總計兩次。筆者任教的大華科技大學,位於新竹縣芎林鄉。筆者構思,擇定同屬新竹縣的國中的兩個班級,做為本課程服務學習的場域。筆者希望藉由服務學習活動,傳遞分享「中國歷史上的婦女與社會」課程的性別思考理念與訓練,與「鄰舍」國中的同學共同觀照、反思性別經驗,培養建立性別等平意識,合力建構現代公民能力。第十五週規劃的分享議題為:(一)性別差異後天生成論(從性別角色與社會分工談起,檢視性別迷思與錯誤認知)(二)尊重性別差異;第十六週:(一)女性主體意識的建立與公共參與(從媒體與廣告消費女性之現象、女性政治參與社會參與談起)(二)建構性別平等社會。

  在實作方法上,本課程每5-6組學生負責國中一個班級的服務學習,藉由概要演說、狀況劇演出與遊戲活動,一方面,將性別概念傳遞給國中小朋友,埋芽在其心中。一方面,引導這些國中小朋友反思生活情境中的性別經驗,分享交流彼此的心得與感受,並激勵產生尊重性別差異與性別平權的意識與行為。筆者期待並相信,小朋友透過此一性別種子埋芽,歷經歲月滋長,當能萌發養成性別平等意識,進而建構成為公民意識。

 

(四)透過自我性別成長經驗的省察以尋思與歷史的關聯意義

  歷史教育的目的,在於導引學生從學習歷史知識到發現歷史意義,使個體生命產生「人的自我完成」。據此,筆者試圖導引學生對自身性別經驗的省察,與課堂學習內容對話,尋找其中的關聯意義。這個教學方法的嘗試,筆者在以往執行本課程的實踐過程中,覺得是最能獲得教學效果的策略,學生不僅能從中檢視性別意識的盲點,並且也能找到盲點被養成、建構的歷史根源,進而產生改變的動能。

  就實而言,許多學生是性別盲(gender-blind)的,要藉由短時間的學習,翻轉他們既定僵化的性別認知,十分不易。畢竟性別認知是社會文化建構的產物,其中往往含藏深閉固據、牢不可破的意識型態,並且在每日的生活當中,隨著人事的流動與接觸,錯誤的性別認知往往會不斷的複製與強化。惟,「個人即政治!」(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從個人的性別經驗出發,其實往往可以觀照出生活場域的權力關係與意識型態。特別是筆者在過去開設本課程的經驗觀察中,發現有不少學生,經過本課程的學習訓練,確實產生了改變,特別是在人我關係上,懂得去觀察、體恤,與尊重,這些改變即便是一丁點、些許稍微,但無論是對學生或筆者,都是彌足珍貴的。

  並且,筆者在帶領學生辨識性別盲點的癥結並探討來由的過程當中,其實也不時照見了自己在性別理論猶欠嫻熟,性別意識猶為薄弱之處,適足以提醒筆者當更努力認真與加強訓練;可謂教學相長,師生互益。

 

(五)藉影片賞析引領學生建構細膩的敏察心靈與豐富的想像能力

  細膩的敏察心靈與豐富的想像能力是建構歷史思維的重要條件。電影是多元藝術的綜合體現,一部好的影片,往往能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提供觀賞者心靈最飽和的刺激與滿足,產生馳騁奇情的幻想。本課程引領學生欣賞兩部影片,分別是第七週「大紅燈籠高高掛」,第十三週「阮玲玉」。

  「大紅燈籠高高掛」一片,固然於性別權力的詮釋有僵化二分之嫌,但該片理念強烈,意象鮮明,人物角色突出,充滿戲劇張力,以之做為認識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體制,是可以選擇的教材。惟在觀賞影片之前,筆者也再次提醒學生,所謂權力關係,不是集中、一致統一的,而是在不平等關係下以分散的形式出現。此外,家族親屬關係,除了固定的親疏遠近,還有尊卑貴賤的差別因素存在。是故,觀賞該部影片時,不是僅只注意其間呈現的性別權力,還要檢視位份階級之間的權力運作。後者「阮玲玉」,筆者主要是想藉阮玲玉及其在「新女性」電影中扮演的韋明一角,探討三○年代新女性的覺醒與困境。

  惟,鑒於九十四(上)開設本課程時,筆者所設計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影片的作業題目,被一名學生「拋」(post)上雅虎(yahoo)網站,尋求答案協助的失當舉措,筆者將會嚴加責求與規範學生,無論於課堂中的討論分析,或是課後的觀影後感,都必須親力親為的思考與撰寫,嚴守學術倫理,不可抄襲網路資料。如有徵引或參考網路資料,均須依循論文寫作規範,註明網站網址及瀏覽日期。此外,筆者在審閱學生的觀影後感時,亦將嚴實檢證其觀點與論述的創發比例。

 
建議使用Google Chrome 1024x768 解析度瀏覽本網站
Copyright © 2012 by *~風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