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意識

二、課程目標

三、教學進度

四、創意及特殊規劃

五、指定閱讀教材與延伸閱讀資料

六、參考書籍與論文

七、教學助理規劃

八、分組討論

九、作業設計

十、成績考核

十一、永續經營的策略

 

 

指定閱讀教材與延伸閱讀資料

(一)指定閱讀教材(依課程週次使用順序排列;部分資料節選重點導讀分析,或由教師整理要點製作講義,以利於學生閱讀與理解。)

1. 李貞德,〈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台灣地區「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學》7:2,1996,頁139-179。

2. 羅思瑪莉•佟恩(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百花齊放的女性主義思想〉,《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1996,頁1-17。

3.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086)著,歐陽子、楊美惠、楊翠屏譯,《第二性》(The Second Sex, 1949)。

4. 沃爾斯考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 1759-1797)著,李清慧摘譯,《女權的辯護》(A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1792)。

5. 約翰•米爾(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著,臨淵摘譯,《論婦女的附屬地位》(On the Subjection of Woman ,1861)。(第3.4.5.份指定閱讀教材,均收錄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1999,頁59-64;3-8;9-14。)

6. 成令方,〈女性主義歷史的挑戰:概念與理論─二十年來英美女性歷史學者關注的議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1993,頁217-240。

7. 《儀禮》〈喪服〉經傳,十三經注疏本,卷28-33。

8. 班昭〈女誡〉,見《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

9. 王心美,〈試論班昭《女誡》的女性倫理觀〉,《大華學報》13,1996,頁67-76。

10. 徐秉愉,〈正位於內〉,《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台北:聯經),1983,頁141-187。

11. 劉靜貞,〈女無外事?─墓誌銘中所見之北宋士大夫社會秩序理念〉,《婦女與兩性學刊》4,頁21-47。

12.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995,頁21-50。

13. 胡錦媛,〈女子無容便是德:水滸傳中的兩性關係〉,《中外文學》22:6,頁82-92。

14. 駱賓王,〈代徐敬業傳檄天下文〉,收入《文苑英華》卷646「檄」。

15. 楊聯陞著,林維紅譯,〈中國歷史上的女主〉,《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1992,頁63-78。

16. 劉靜貞,〈從皇后干政到太后攝政─北宋真仁之際女主政治權力試探〉,《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1991,頁123-161。

17. 柳立言,〈淺談宋代婦女的守節與再嫁〉,《新史學》2:4,頁37-76。

18. 周婉窈,〈清代桐城學者與婦女的極端道德行為〉,《中國婦女史論集四集》(台北:稻鄉),1995,頁185-251。

19. 林維紅,〈婦女與救國:清末到五四女權思想的發展〉,《幼獅月刊》353,1982,頁27-29。

20. 林維紅,〈清季的婦女不纏足運動〉,《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台北:稻鄉),1993,頁183-246。

21. 游鑑明,〈近代中國女子體育觀初探〉,《新史學》,第7卷第4期,1996年12月,頁119-158。

22. 廖秀真,〈清末女學在學制上的演進及女子小學教育的發展(一八九七─一九一一)〉,《成大歷史學報》10,1883,頁217-261。

23. 林維紅,〈同盟會時代女革命志士的活動〉,《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1992,頁296-345。

24. 顧燕翎,〈秋瑾的女性經驗和女性主義思想〉,《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1997,頁217-244。

25. 潘毅,〈主體的呼喚與失落─五四時期的婦女解放〉,《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1997,頁245-265。

26. 江勇振,〈男人是「人」、女人只是「他者」:《婦女雜誌》的性別論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2期,2004年12月,頁39-67。

27. 呂芳上,〈娜拉出走以後─五四到北伐青年婦女的活動〉,《近代中國》92,1992,頁103-128。

28. 許慧琦,〈《婦女雜誌》所反映的自由離婚思想及其實踐─從性別差異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2期,2004年12月,頁69-114。

(二)延伸閱讀資料

1. 王德威,〈導讀一:淺論傅柯〉,收入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1994。

2.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一卷)》(台北:志文),1992。

3.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1999。

4. 林維紅,〈婦女運動與歷史研究〉,《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二十五期,1992年2月。

5. 孟悅、戴錦華合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1993。

6. 周敘琪,《一九一O~一九二O年代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為分析實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

7. 周慧玲,〈女演員、寫實主義、「新女性」論述─晚清到五四時期中國現代劇場中的性別表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1996年8月。

8. 周慧玲,〈「性感野貓」之革命造型:創作、行銷、電影女演員與中國現代性的想(1933-193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9期,2001年8月。

9. 胡曉真,〈最近西方漢學界婦女文學史研究之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

10. 胡曉真,〈《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導論〉,收入曼素恩著,楊雅惠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2005。

11. 苗延威,〈未知的誘惑:纏足史研究的典範轉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4期,2006年12月。

12.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商務),1978。

13. 郭淑芬,〈馮夢龍《情史類略》之「才女」形象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14. 許慧琦,〈去性化的「娜拉」:五四新女性形象的論述策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12月。

15. 王京•W•斯科特(Joan W• Scott),〈性別:歷史分析中一個有效的範疇〉,收入《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北京:三聯),1997。

16. 游鑑明,〈近代中國女子體育觀初探〉,《新史學》,第7卷第4期,1996年12月。

17. 游鑑明,〈是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近廿五年來台灣地區的近代中國與台灣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

18. 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4。

19. 鮑曉蘭,〈美國的婦女史研究和女史學家〉,收入氏編《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三聯書店),1995。

20. 鮑家麟,〈美國及台灣的中國婦女史研究〉,《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六集(台北:稻鄉),2004。

21. 蘭西•雀朵洛(Nancy J. 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群學),2003。

22.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1999。

 
建議使用Google Chrome 1024x768 解析度瀏覽本網站
Copyright © 2012 by *~風塵~*